中新网乌鲁木齐11月29日电 (唐梅 宋栋)据新疆油田29日消息,截至目前,新疆油田重油开发公司5年间累计恢复长停井941口,开井率提高19.3%,恢复油量100万吨。
作为新疆油田稠油生产的主力单位之一,新疆油田重油开发公司在近40年的开发中,稀稠油老区呈现出开发成本升高、开发效益变差、多井低产状况,部分低效区被迫关井,油井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
据介绍,新疆油田重油开发公司牢固树立“井点资源”意识,对稠油老区长停井采取“集中复开+零星复开”相结合的方式,依托新工艺新技术,不断丰富和完善长停井治理手段。对生产效果差的零星停关,但剩余储量高、动用程度低的老井,采取压裂、补层等措施挖潜;对开发效益差,区块停产,但粘度低仍具备一定剩余储量的油井,采取冷采开发。
此外,针对稀油低产低效井,新疆油田重油开发公司深化油藏再认识,以油井低产原因调查为主线,对低产井全面“体检”,精准制定每口井合理有效的挖潜措施,最大限度挖掘老井潜力。对停关井中因衰竭式开发、能量下降快、效益低的零散井点采取措施挖潜、间开制度优化等生产方式。对低效井中投产时间早、通井不畅采用组合管柱冲砂治理。近年来共实施措施井53口,累计增油12.14万吨,平均单井增油0.23万吨。(完)
近段时间,市场上出现一种叫“假水”的玩具,被称为“解压神器”,广受低年级学生追捧。厦门市海沧区一超市因将外观与普通饮料无异的“假水”玩具与文具杂物摆放在一起,容易让儿童认为是食品而购买误食,近日被市场监管部门责令下架整改。执法人员表示,这款玩具标注的主要成分虽然大多是水、聚乙烯醇、色素等,但此前经检测,“假水”玩具普遍硼元素含量较高,有的还含有异噻唑啉酮类防腐剂,即使不被误食,也对儿童的健康存在较大风险。(11月28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
据报道,“假水”玩具极具迷惑性,虽然其外包装印有“不可食用”的标识,但其外形很像缩小版的饮料瓶,瓶身印着乳酸菌、气泡水等字样,瓶内液体呈透明或者半透明状,有一定的流动性,无论是外观还是色彩,都和市面的饮料相似,有些“假水”还散发着清香,看起来很像一瓶香甜可口的小饮料。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较弱,喜欢新奇玩具,还容易跟风。因此,“假水”玩具确有被儿童当成饮料而误食的风险。
有媒体采购了9款14批次“假水”样品,送到检测机构进行化学测试。取样检测数据显示,这14批次“假水”样品竟然全部含有超过欧盟玩具安全限值的硼元素,最多的大概超标了6倍。即使具有一定认知能力的中小学生不存在误食的可能,但他们在玩“假水”的过程中,通过破损的皮肤以及口部不慎直接或间接接触,都可能使过量的硼砂进入人体,久而久之会不断累积,埋下健康隐患。
“假水”玩具让人不由想到一种名叫“洗衣液奶茶”的商品。洗衣液瓶本身是用来装洗衣液的,但捧着洗衣液瓶喝奶茶,容易误导一些人的认知,比如儿童,他们还没有普遍的判断力和生活常识,可能会觉得家中的洗衣液也是可以喝的,增加儿童误食洗衣液的风险。无论是“假水”玩具还是“洗衣液奶茶”,它们的误食风险并非凭空臆断,据报道,一位老人曾将看起来很像橙汁的一款网红清洁剂当橙汁喂孙子。
其实这些年,有“毒”的“猎奇创意”商品可谓层出不穷。第一类是做成日常用品形状的食品,比如“灯泡糖”“输液饮料”等,很容易误导孩子将真灯泡放嘴里,或饮用真的输液水,从而造成伤害;第二类是做成食品形状的日常用品,比如“草莓蛋糕精油皂”非常逼真、颜色多样,“看了太有食欲了”,还有很多做成食物形状的小玩具,孩子也容易误食;第三类是恶搞类零食,比如“仿真便便”“卫生巾棉花糖”“手工巧克力大便”“计生用品糖果”……
对有“毒”的儿童、学生用品,不能仅限于作出叫停销售、责令整改的处理,还应顺藤摸瓜,揪出背后的设计者、生产者,予以足够的处罚。
相关部门还要建立完备严格的玩具及其他儿童、学生用品的市场准入制度。要对儿童、学生用品的产品外形、外包装设计立规矩:商品外形、外包装设计一定要向上向善,食品外形、外包装不宜设计成众所周知的非食品形状;非可食产品的外形、外包装不宜做成以假乱真的食品形状。因食品外形、外包装误导造成消费者误食的非可食产品,造成人身损害的应依法赔偿。
羊城晚报 何勇海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