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绍兴11月29日电(记者 项菁)菜场“新贵”冬笋、“橘中爱马仕”红美人、“美食五味肉”甲鱼、“下饭第一香”腊肠……大雪节气降至,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的浙江天气渐寒,一批批冬令美味新鲜出炉,催热了冬日里的“土味经济”。
瞄准竹鞭附近区域、刨去表面的土层、切断根部……一早,绍兴市上虞区长塘镇会篁村村民就拿上锄头,到竹林里寻找有裂缝的小土包,挖掘鲜嫩成熟的冬笋。“今年天气适宜,笋的质量好,甜又脆。”村民罗长荣欣喜道。
农户展示新挖的冬笋。余斌 摄
“七山一水两分田”的浙江拥有丰富的山林资源,仅从长塘镇看,当地共有竹林面积1.5万亩,竹笋年产量约3万吨,是当地农户重要的经济来源。
为促农增收,当地成立多家竹笋合作社和共富工坊,如今通过线上线下销售冬笋。长塘镇“株够可以”竹笋产业共富工坊负责人罗彩霞称,“冬笋刚上市,2万多斤就被预订了,主要是上海、苏州、杭州的客人。”
浙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为食物生长和培育提供了绝佳环境。在浙江沿海一带,柑橘也成了这个冬季的“明星”产品。
宁波象山地处北纬30度最美海岸线,连日来,晓塘乡田间地头弥漫着柑橘的清香,随处可见硕果累累的“象山红美人”柑橘,橘农迎来丰收季。“橘二代”顾芷宁称,价格和往年差不多,零售价每斤30元左右。
红美人柑橘。象山县农业农村局 供图
“象山红美人”柑橘因果皮光滑、肉质细软、糖度高、降酸早、香味浓,而被称为“橘中爱马仕”,是广大橘农心中名副其实的“致富果”。今年以来,该县创新启动“象山红美人”碳标签工作,推广运用低碳种植技术,在包装上加注碳足迹标签,推动柑橘产业低碳高质量发展。
蜜橘也是今冬各大市场上的香饽饽。在“中国蜜橘之乡”台州黄岩,蜜橘种植已有1700多年历史,今年种植面积约5.4万亩,销售产值超4亿元,亩均产量有望较2022年增加10%。
纵观“浙产”的冬日美味,除了瓜果时蔬,还少不了“土味肉食”。
这些天,在江南水乡——越城区富盛镇“渔父农庄”甲鱼养殖场,农户们手持专用钢叉,开启了一年一度冬捕。据养殖场负责人蒋天明介绍,养殖塘采用“渔鳖草”混养的生态循环模式,严格控制水质和放养密度,同时尽可能模仿野生甲鱼的生长环境,提升品质、促进增收。
“来尝尝新出炉的腊肠……”中午时分的安昌古镇摩肩接踵,海内外游客畅游水乡之时,也会打包带走一些腊肠、腊肉特产。
家家户户晒腊肠正是江南古镇的“过冬仪式感”。每年立冬后,绍兴安昌古镇便热闹起来,腊肠、酱鸭、腊肉、鱼干等土特产飘香四溢,民居廊檐窗前、沿街廊下入目皆是,整条古街喜迎销售旺季。
古镇居民抢晴晒肉。项菁 摄
一系列地方美味凭自身实力强势“出圈”,透过这些“土味”,人们既能发现“鱼米之乡”浙江地域的独特性,亦看得见“绿水青山”不断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浙江之道。(完)
中新网乌鲁木齐11月29日电 (谷碧娇 徐自鹏)近几年,新疆吐鲁番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馨怡花卉中心依托地域旅游资源优势,以“科技服务、绿色休闲、旅游观光”为主题,不断做大做优温室大棚花卉种植产业。
目前,该花卉中心已建成9000多平方米的温室大棚,形成了育苗、栽培及花卉研、产、销一体的全产业链。记者29日在现场看到,15座温室大棚里的花卉长势良好。预计棚均效益可达3万元,不仅壮大了集体经济,还创造了200余个临时就业岗位,花卉产业名副其实成了当地农户的“致富花”。
30多名花农正在把幼苗移栽到塑料花盆里进行培育。来自国网吐鲁番供电公司的共产党员服务队员也结合花卉大棚用电特点,认真地向花农们讲解着安全用电知识。为了节省花农的开支,服务队员免费帮他们更换了老旧、破损的刀闸及插座等设备,及时消除了大棚的安全隐患。
为了助力花卉产业壮大,国网吐鲁番供电公司派出服务队制定“电管家”贴心服务清单,组织共产党员服务队员定期走访“花卉基地”,对电力设备和配电线路开展“把脉问诊”,排查用电隐患,确保花农用电无忧。
下一步,电力部门将继续根据花卉种植户个性化用电需求,动态完善服务举措,保障花卉种植户安全可靠用电。(完)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