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临沂11月29日电 (李明芮)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考古研究中心11月29日在临沂市沂水县揭牌成立,将进一步促进旧石器时代考古与古人类学研究,推动专业考古人才与文物资源有机结合。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考古研究中心揭牌成立。李明芮 摄
“山东是中华文明重要起源地之一。经几代考古工作者的努力,山东考古已逐渐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从旧石器时代到新时期时代再到历史时期的考古学文化框架,是国内最早建立完善史前文化谱系的地区之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王社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考古研究中心的成立,对于加强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山东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始于1965年,与华北其他省份相比,山东省旧石器遗存数量十分可观。”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孙波指出,鲁南苏北地区因“凤凰岭文化”常被作为较为独立的地理单元,为不少学者分析研究。尤以沂沐河流域细石器遗存最受业内学者关注,并将其列入探讨华北细石器技术出现、传播以及扩散的重要区域之一。该流域也奠定了其在山东地区旧石器工作最为厚重的工作基础。“截至目前,该流域发现细石器遗存超过百处。但石制品多系采集所得,缺乏系统调查和发掘,难以融入到整个中国旧石器文化框架内进行对比、讨论。”
孙波表示,山东对以跋山遗址为中心的旧石器时代遗址群的发现、研究打破了上述僵局,对建立中国东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序列,论证中国—东亚人类连续演化,研究当时人类加工工具技术特点、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复原古人类生存环境具有重大价值。“在旧石器遗址聚集区临沂市沂水县建立旧石器考古研究中心思路应运而生。”
沂水县委书记陈士贤表示,长期以来,考古专家扎根于文化文物保护,充分发挥文物资源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作用。“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考古研究中心的成立,对于提升沂水县文物考古能力水平,加强文物科学研究与交流具有重要意义。沂水县将以此次揭牌仪式为契机,进一步拓展与各考古部门的合作,推动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和文化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完)
中新网北京11月29日电(吴家驹)11月29日上午,2023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大会在北京开幕。大会达成意向签约项目152个,意向投资额超千亿元,签约项目覆盖六大产业链条和五大产业集群。
中新网记者 李骏 摄" src="//i2.chinanews.com.cn/simg/cmshd/2023/11/29/d7f738c8d43b40af8375e6f1508dc605.jpg" alt="11月29日,2023年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大会在北京举行。中新网记者 李骏 摄" />
11月29日,2023年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大会在北京举行。中新网记者 李骏 摄
本次大会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天津市人民政府、河北省人民政府、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共同主办,以“投资京津冀、共赢新时代”为主题,设置“1+6+N”活动总体架构,即一场高规格双链大会、六场产业专题推介和N场产业考察系列活动,构筑京津冀面向全球招商推介与资源聚合平台。
会上,京津冀分别推介了三地产业发展优势、思路和主要内容。在主题推介环节,大会发布了“五群六链五廊”的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新图景。首次发布了氢能、生物医药、工业互联网、高端工业母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等六大跨区域产业链图谱,成为投资京津冀的指南针和导航图,助力构建区域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新体系。
据悉,2023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大会达成意向签约项目152个,意向投资额超千亿元。签约项目覆盖氢能、生物医药、工业互联网、高端工业母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等六大产业链条和集成电路、网络安全、生物医药、电力装备、安全应急装备等五大产业集群。
项目投资方包括来自京津冀以及广东、江苏、上海等全国各地的优秀企业。其中,渤海中部1000MW海上风电、怀来极数云智能算力中心、京津电子化学品协同保供合作备忘录、中电建天津共享储能、环京预制菜智慧产业园等20个代表项目在大会上现场签约,投资额共计220亿元。
大会还发布了《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报告(2023)》,系统回顾了过去九年京津冀在非首都功能疏解、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链供应链耦合、创新创业发展、重大项目建设等多方面的协同成就,总结了京津冀产业协同特色,推出了产业协同发展的典型经验案例,指引实践再深化、再提升。
此外,16家行业协会代表单位共同见证了京津冀产业链“织网工程”的启动。未来,京津冀地区将以产业链“织网工程”为载体,进一步引导发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社会组织力量,完善建立政企间、企业间、行业间的链接服务网络。
另外,大会举行了“投资京津冀·联合招商合作伙伴”授牌仪式,邀请来自普华永道、德勤等12家合作伙伴面向全球全国进行产业链补链招商,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和项目落地京津冀。(完)